科技资讯|星语大模型接入Mini“司天”望远镜阵列 等
菠萝味疫苗喷雾预防尿路感染
近10年来,一种新的口服疫苗有助于预防复发性尿路感染。一项临床试验表明,菠萝味疫苗喷雾帮助53.9%的人在9年内保持无尿路感染。
作为抗生素治疗的替代方案,研究人员开发了MV140疫苗,该疫苗含有导致尿路感染的4种灭活细菌。这种溶解性疫苗在3个月内每天喷洒于舌下,通过口腔内的软黏膜刺激淋巴组织,后者是免疫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尿液中发现细菌
星语大模型接入Mini
“司天”望远镜阵列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人工智能工作组发布新一代天文大模型——“星语3.0”。“星语3.0”基于阿里云通义千问开源模型打造,目前已成功接入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望远镜阵列--Mini“司天”。这是大模型在科学领域落地的经典案例,也是大模型在天文观测领域的首次应用。
兰州化物所与兰大共发
气体钢瓶安全使用综述
气体钢瓶是可靠的高压气源,具有经济、安全、易获取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实验室、中试装置和制造业等领域。气体钢瓶中充装的气体性质多样,可具有惰性、氧化性、易燃或有毒,这些气体的大量泄漏会对人员和财产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因此,全面了解气体钢瓶的相关知识,减少不当操作,合理安全地使用气体钢瓶至关重要。
近日,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低碳催化与二氧化碳利用重点实验室与兰州大学共同发表了中国气体钢瓶的简介和安全使用综述文章。该文章发表于 ACS Chemical Health & Safety。

了解气体钢瓶的基本知识和掌握气体钢瓶的正确使用方法促进实验室安全。
科学家首次发现藻类固氮神“器”
美国研究人员在一藻类中发现了能将氮气转化为细胞生长可利用氮的细胞器。这种被称为硝化原生质体(nitroplast)的结构的发现,有助加大基因工程植物转化氮或固氮力度,从而提高作物产量、减少其对肥料的需求。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科学》。
地球和木星可作为
巨型探测器探测高频引力波
记者近日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获悉,来自该所以及香港科技大学的科研人员在高频引力波探测方面提出了一种新的实验方案。他们认为,具有磁层的太阳系行星,比如地球和木星等,可以被用作探测高频引力波信号的巨型探测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病毒DNA与鸟类进化
我国科研人员发现,古老病毒曾经插入到鸟类DNA中,并伴随着雀形目鸟类的物种大爆发。鸟类不仅可以高效地清除掉增殖的病毒DNA,有时还会利用残余的病毒来调控自身的基因表达,例如与鸣唱有关的基因。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
转自|科学网 科技日报
来源: 国传创想
“中国版哈勃望远镜”2024年发射,可以对系外行星直接成像
6月19日至21日,首届全国行星科学大会在江苏省苏州市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我国深空探测的快速发展,催生发展出一门多领域交叉新学科——行星科学。未来,我国科学家将在行星科学和行星探测领域开展一系列前沿探索。

大会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行星物理专业委员会主办,聚焦行星科学研究前沿、行星探测技术与装备研发、未来行星探测计划、行星科学人才培养等主题进行研讨。这是该领域的首次全国性大会,专家学者、机构代表、青年学生等共1000余人参会。
深空探测是世界科技前沿和综合国力的体现。近年来,我国深空探测技术跻身世界前列,“嫦娥五号”成功采回1.7kg月壤;“天问一号”成功对火星开展绕、落、巡科学探测等一系列重大项目,推动了我国行星科学发展。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吴福元认为,“深空探测成为科技支撑的制高点。未来几十年,深空探测是我们国家科技界的重大事件,这无疑是我们国家深空探测,也是行星科学发展的绝佳的时机。”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陈晓非表示,“行星科学很重要的是,它是着重科学发现。比如说,借助我们空间探测技术,到行星上去,能够发现我们在地球上看不到的新的规律,新的一些很多科学方面的发现,非常重要。这和我们的空间探测方面两个相辅相成。”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王赤认为,太阳系边际探测工程将实现无人区探索、日球层全貌、大行星掠影、太阳系考古等行星探测科学目标。帮助科研工作者了解宇宙和太阳系的形成、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太阳磁场与爆发的关系、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规律等空间科学相关领域的科学问题。对于极端环境下的航天技术的发展,有相关推动作用。

王赤院士作大会特邀报告《太阳系边际探测的关键科学问题》
据介绍,行星科学主要研究行星的内部结构、外部圈层以及这种结构和圈层的成分成因和演化的历史。涉及物理学、天文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空间科学、生物学、化学等多个传统研究领域。随着行星科学迅速发展,其正在成为一门融合多学科的新兴独立学科。
吴福元介绍,目前,国内科研机构和高校正在积极加大行星科学专业人才培养力度。“成立了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向国家提出了建立行星科学一级学科的建议。相关一批高校已经开始招收行星科学的研究生和本科生,所以我想这些人才的加速培养,对于保障我们国家深空探测、行星科学的发展将是非常有帮助的。”
“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在深空领域开展宇宙起源与演化、星际探测、探月工程建设等攻关任务。专家介绍,在行星科学的需求牵引和支持下,我国科学家将开展一系列前沿科学探索,司天工程、天邻计划、大口径光学红外望远镜等正有序推进。其中,中国空间站寻天望远镜计划于2024年发射入近地轨道开展巡天观测。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台长常进介绍,“中国空间站寻天望远镜,它相当于中国的哈勃望远镜。但是它的视场要比哈勃望远镜大300倍,上面也搭配了星敏仪,可以对(太阳)系外行星直接成像,这对(太阳)系外行星科学的研究有很大作用。”

常进院士作大会特邀报告《亿万个家园》
中国科学院院士、“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首席科学家潘永信介绍,目前地球之外其他行星古磁场研究处于行星探测中的空白领域,而理解行星磁场将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地球磁场和地球环境。他建议,加速推进我国行星科学发展,特别是人才队伍建设以及科学载荷研制。

潘永信院士作大会特邀报告《磁场:观察行星内部和宜居性的窗口》
总台记者 何盈 景明 毛成坤
编辑/马晓晴
来源: 央视
相关问答
...身于官学的“司天学生”和“星历生”仅有2人;出身于“_作业帮
[最佳回答]材料无法体现科技教育成为私学的主要内容,故A错误;据材料“其中自西汉至明中叶约150人中,出身于官学的司天学生和星历生仅有2人;出身于司天官属和司...